西湖龙井今日开采!"龙井味"如何保"真"?
龙井茶是最具识别度的浙江特产,承载着茶文化与地理标志产品的双重价值。2001年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8年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实现浙江绿茶高质量发展、“茶区共富”的重要依托。3月20日,西湖龙井正式开采,意味着第一口“春天”即将送达消费者。
3月7日,由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杭州组织举办的龙井茶证明商标溯源管理培训班,从法律、管理制度、技术等角度,对龙井茶证明商标使用、质量标准把控及溯源标识管理使用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解读,同时也是为推进《龙井茶证明商标溯源标识管理规定》《浙农码(龙井茶)赋码规则2.0版》尽快落地、尽早发挥作用。
“龙井茶”溯源标识究竟有何用途?有哪些特点?推进中有何难点?为此,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记者采访了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茶叶首席专家、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龙井茶品牌管理办公室主任陆德彪。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茶叶首席专家、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龙井茶品牌管理办公室主任陆德彪。
《龙井茶证明商标溯源标识管理规定》《浙农码(龙井茶)赋码规则2.0》是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广泛调研与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印发,旨在加强龙井茶证明商标溯源管理,完善龙井茶产业治理体系。记者随机扫描浙农码(龙井茶),信息首先显示了龙井茶(钱塘产区、越州产区、西湖产区)的分布图,同时提供了较为详尽的企业茶园和茶厂等基本信息、该产品的等级与生产日期等信息、检测结果等其他信息。
龙井茶证明商标溯源标识分为“实体标”和“电子码标”两种类型。企业可通过移动端或PC端,在“浙茶香”系统线上办理溯源标识使用申请。溯源标识的申请使用对象,是龙井茶加工终端企业(供货方)。
溯源系统根据实际使用激活标识的数量,实时对使用溯源标识的龙井茶进行来源追溯、重量对冲和总量管控,从而实现来源正宗、链路管控。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溯源标识的企业的主体码正常为绿色,不符合《浙农码(龙井茶)赋码规则2.0》要求的,将由绿码转为黄码、红码。主体码为黄码、红码时,该企业使用龙井茶证明商标的相关权利将受到相应限制。
陆德彪表示,前不久发生的“信阳毛尖”茶啤酒事件给行业带来深刻思考。地理标志产品在深加工等“地理标志产品+”领域拓展使用,向一二产融合,三产迈进,是当前各地都在着力推进的重要内容。但在产品包装上如何合理、合规、合法体现所用的“地理标志产品”原料名称的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卡脖子问题。龙井茶证明商标溯源标识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推出的,目的是通过一枚溯源标识连接上下游的生产加工,打通茶全产业链中的“节点”转换。
龙井茶技术团队。
目前,我国在名优茶品牌管理中普遍推行的“防伪标识”,仅定位于从茶园到初加工环节,而未延伸至以此为原料开发生产的新茶食新茶饮产品上。龙井茶溯源标识聚焦茶产业供应链,提供“龙井茶”全产业链的溯源体系,未来将通过标识来溯源“龙井茶+”产品的来源和质量,让龙井茶新茶饮、龙井瓶装饮料、龙井啤酒、龙井冰淇淋等“龙井茶+”产品,实现原料正宗、产品辨识度更高、龙井味更地道。下一步,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将发布一批采购贴有龙井茶溯源标识的正宗原产地龙井茶原料的新茶食(饮)生产企业名单,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安心,品尝到衍生产品中的地道龙井味。
龙井茶证明商标溯源标识已率先在新茶食(饮)原料用的龙井茶中推广使用,目标实现全覆盖,再扩大到传统冲泡的龙井茶产品中使用。目前,浙江水仓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九舟茶业有限公司、浙江骆驼九宇有机食品有限公司、浙江春水堂茶业有限公司、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淳安千岛湖纯茗茶业有限公司、浙江浙茶香茶业有限公司、萃茗茶业(新昌)有限公司、浙江群星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已“先行先试”,完成了龙井茶证明商标溯源标识的申领,龙井茶原料茶流转的包装箱上已贴上崭新的“箱标”。
周刊时评
守护“龙井味”正源
引领茶业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近日,《中国品牌》杂志3月刊发布了《2024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声誉评价报告》,龙井茶的品牌声誉为884.14,在4700个中国地标品牌中排列第1位。
随着新茶饮市场的爆发式增长,龙井茶的深加工产品层出不穷,但原料品质参差不齐、品牌滥用等问题逐渐显现,如何保“真”龙井茶的独特风味与地理标志价值,成为行业亟待破解的难题。浙江省推出的龙井茶证明商标溯源标识体系,以科技赋能传统茶业,为行业树立了品质管控与产业链升级的新标杆。
这一体系通过“实体标+电子码标”双轨并行,构建了从茶园到终端的全链路溯源系统。每一枚标识不仅是产品的“身份证”,更是品质的“承诺书”。这种透明化、动态化的管理模式,既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为企业建立了差异化的信用资产,是品牌价值沉淀的关键举措。
溯源标识体系瞄准了茶产业升级的深层痛点。传统防伪标识多局限于初加工环节,而浙江的实践将触角延伸至深加工领域,覆盖“龙井茶+”全产业链。无论是龙井茶啤酒、冰淇淋,还是瓶装饮料,原料的正宗性均可通过标识溯源验证。这一创新不仅为跨界产品赋予了“龙井味”的文化背书,更打通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信任壁垒,为茶企探索“三产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